10月15日,一個承載希望的日子。在安徽省立醫院采集室內,23歲的胡樂杰成功捐獻了造血干細胞,為一位素昧平生的血液病患者點亮了重生之光。他也因此成為淮南市第95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用實際行動履行了一場跨越五年的“生命之約”。
生命之約:從一次留樣到一場相逢
2020年9月,剛滿18歲的胡樂杰考入淮南聯合大學。入學不久,恰逢市紅十字會在校園開展無償獻血和造血干細胞捐獻宣傳采樣活動。懷揣一份純粹的善意,他不僅參與了獻血,更在聽到志愿者說“多留8毫升血樣,或許就能挽救一個生命”時,毫不猶豫地加入了中華骨髓庫。
“給需要的人一份希望,給黑暗中的人一束光,這是多么有意義的事。”回顧當初的選擇,胡樂杰坦言那是一種本能的善良,但不曾想到,這顆在青春時光埋下的種子會在五年后悄然綻放。
2025年8月,已大學畢業、在外地從事工程監理工作的胡樂杰接到了一通意外來電——市紅十字會告知他,其HLA分型資料與一名患者初配成功。驚喜之余,他感受到一份沉甸甸的緣分:“真的如同中獎一般,沒想到我真的有機會挽救一條生命。”
義無反顧:跨越阻礙兌現承諾
配型成功只是起點。當時胡樂杰正負責一項重要工程項目,工期緊、任務重,但他沒有絲毫猶豫,迅速調整工作計劃,利用周末時間多次往返兩地,積極配合完成了各項體檢。
捐獻之路并非坦途。首次體檢時,個別指標因工作勞累暫時未達標,這讓他心急如焚。“我特別擔心因為自己的身體狀況,讓那位等待希望的患者失望。”好在,通過調整作息、改善飲食,他最終順利通過了復查。
為確保捐獻順利推進,2025年國慶、中秋雙節期間,胡樂杰選擇留在工作地加班,以協調出捐獻時間。10月7日晚,他下班后連夜趕回淮南,準備次日與紅十字會的面談。直到捐獻臨行前,他才輕描淡寫地向父親透露了實情。
家風傳承:三代軍旅之家的善義選擇
“這是救人性命的好事,行善積德也是我們家的傳統,我們支持。”胡樂杰的父親得知兒子的決定后,毫不猶豫地表示贊同。母親雖心疼兒子,卻未有一句責備,還陪他一起參加了歡送會,年逾古稀的爺爺更是對孫子的選擇贊不絕口。
這是一個傳承家國情懷的家庭:三代軍人、四位共產黨員。胡樂杰自幼隨爺爺生活,軍人的責任與擔當通過一個個故事深植于心。同為軍人的叔叔在部隊立功的喜報與軍功章也成為他成長路上最生動的教材。
胡樂杰的父母雖從事普通職業,卻是長期堅持無償獻血的志愿者。童年時,父母曾在國慶節帶他前往獻血點,愛的種子悄然在他心中生根發芽。“我們做不了什么驚天動地的事,但力所能及地盡量去做。”胡樂杰的父親是一名基層黨員,在三年“抗疫”期間始終堅守社區防控一線,每日為百余戶居民運送物資,連續數月日夜值守,為兒子樹立了當代黨員的擔當典范。
成長之路:從軍營戰士到生命使者
優良的家風塑造了胡樂杰的責任感,兩年的軍旅生涯則進一步磨礪了他的意志。2021年,大一結束后,胡樂杰毅然選擇參軍報國。為達到體能標準,他刻苦訓練,最終如愿穿上軍裝。新兵連期間,他憑著不服輸的勁頭,甚至在十公里長跑中超越了排長。退役重返校園后,盡管學業繁重,他仍主動協助新生軍訓、擔任學院運動會旗手及訓練負責人,并積極參與志愿服務,帶領同學前往養老機構開展敬老活動。
工作后,胡樂杰勤奮好學,迅速成長為工程監理崗位的業務骨干。
10月15日,造血干細胞采集順利完成。從校園到軍營、從家庭到社會,胡樂杰用善良與勇氣完成了這場生命接力,為我們的時代增添了溫暖的底色。
(記者 李嚴)
(圖片由市紅十字會提供)